观点|AI 监管是扼杀创新的凶手?

关于 AI 监管的争论远比「是」或「否」的二元选择要复杂得多,它关乎我们如何塑造技术,更关乎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观点|AI 监管是扼杀创新的凶手?
@oddfellowstv

对于如今发展迅猛、内部机制却如「黑箱」般难以捉摸的 AI 技术,我们是否应该对其进行监管呢?反对者提出警示:任何形式的监管都会扼杀创新的火花,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失去先机。支持者则提出反驳:放任技术自流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社会后果。两种观点孰对孰错有待深思,但可以确定的是,关于 AI 监管的争论远比「是」或「否」的二元选择要复杂得多,它关乎我们如何塑造技术,更关乎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政府监管 AI 是否注定失败?

在反对 AI 监管的众多声音中,有一种常见的论调:政客们对复杂的 AI 技术知之甚少,他们制定的规则很可能脱离实际,不仅无法有效管理,反而会弄巧成拙,阻碍技术发展。这种观点往往导向一个结论:最好将监管的权力交给那些真正懂技术的公司,由市场和专业人士主导。一些所谓的「未来学家」甚至断言,由人类来监管 AI 根本不可能,我们只能依赖更高级的、没有人类缺陷的 AI 来监管 AI 本身。

这种论点似乎有其道理,毕竟 AI 涉及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尖端领域,其复杂性确实令许多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然而,将政府监管新技术视为洪水猛兽,未免有些历史健忘。纵观历史长河,政府监管新兴技术并非新鲜事,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有效。从汽车的普及到铁路网络的建设,再到电报电话的广泛应用,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相应法律法规框架的建立。这些框架并非旨在限制技术本身,而是为了规范技术的应用,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AI 系统,如同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强大技术一样,本质上是人类使用的工具。其社会影响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底层代码有多么复杂深奥,而是取决于由谁使用、为何目的使用、以及对谁使用。这恰恰是社会和法律体系可以介入和规范的领域。正如 1887 年美国国会要求铁路票价必须「合理且公正」时,议员们并不需要精通蒸汽机的内部构造;他们关注的是技术应用对社会公平和经济秩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