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6 从田地到太空的数据中心、欧盟 AI 治理主题与伦理教育
欧盟的人工智能治理是如何从谈论伦理愿景,一步步转向强调法律实践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又有哪些重要的议题被悄悄边缘化了呢?
今天的第一篇论文讨论的是欧盟人工智能政策中的治理主题。当宏大的伦理愿景真正要落地成法律条文时,关注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不是为了追求法律的明确和可执行,就不得不暂时搁置一些更长远的社会议题呢?或许欧盟的 AI 治理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第二篇论文则聊到了一个神经炎本身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的 AI 从业者?如果只是让学技术的埋头写代码,学法律的空谈监管,社会学的讨论技术的社会影响,那基本是死路一条。要怎么设计一门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都牵动着复杂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呢?怎么样让三者互相交流,真正培养出能够应对现实世界中负责任人工智能开发与部署复杂挑战的专业人才?希望我们有一天能给出答案。
祝今日读写愉悦,洞见深省。
有事发生
科技巨头提议将数据中心送入太空

据 Grist 9 月 20 日报道,为应对 AI 行业巨大的能源消耗,科技界领袖提出将数据中心送入太空。OpenAI CEO Sam Altman、Jeff Bezos 和 Eric Schmidt 等人支持这一构想,旨在利用太空中的太阳能,解决数据中心在地球上造成的电网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目前,AI 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到 2030 年将增长 165%,其一半以上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尽管这一想法面临成本高昂、技术不成熟等巨大挑战,但一些初创公司已开始进行小规模实验。
◉ 听听你的想法:将高耗能产业转移到太空,是解决地球资源危机的有效方案,还是一种逃避责任的科技幻想?
华为合作开发 AI 模型以审查敏感内容
据路透社 9 月 19 日报道,中国科技公司华为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 DeepSeek-R1-Safe 的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旨在加强对政治敏感内容的审查,以符合中国的监管要求。华为表示,这款模型使用了 1000 枚自研的昇腾 AI 芯片进行训练,在防御常见有害问题方面成功率接近 100%,其综合安全能力达到 83%,优于其它同类模型。
◉ 听听你的想法:在追求 AI 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应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内容安全之间的关系?当 AI 被用于强化特定价值观时,这对全球技术合作与信息流通会产生什么影响?
华为在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国 AI 主导地位

据 Rest of World 9 月 18 日报道,因受美国主导的西方市场限制,中国科技公司华为正将其云和人工智能业务转向发展中国家。华为凭借其低价策略和集成产品,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积极推广数据中心、AI 芯片和云服务。此举旨在抢占预计在 2028 年达到 2000 亿美元的全球 AI 基础设施市场。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正通过出口美国技术和施加外交压力,试图遏制华为的影响力,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全球 AI 领域的竞争。
◉ 听听你的想法: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时,应该优先考虑技术成本和适用性,还是应该更多地权衡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整合算力建 AI 数据中心抗衡美国

据金融时报 9 月 21 日报道,为应对美国在 AI 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 AI 数据中心集群。该计划旨在整合全国分散的数据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 AI 需求。其中,安徽芜湖正在长江上一座岛屿上建设新的数据岛,投资总额达 2700 亿人民币,以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同时,北京计划将西部偏远地区现有数据中心用于 AI 模型训练,而靠近人口中心的新数据中心则专注于 AI 推理,以提高响应速度。面对美国对英伟达等先进芯片的出口管制,中国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连接闲置算力,另一方面也依赖华为等本土企业填补技术空白。
◉ 听听你的想法:大规模将农田改造为数据中心,这种发展模式对环境和粮食安全可能带来哪些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