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 AI:棘手又迷人的人机恋
亲密关系这一人类亘古不变的核心命题,如今在技术和社会交织互动下,衍生出了新面貌,棘手又迷人。
和人工智能谈一场恋爱,会是什么感觉?
十多年前,导演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的电影《她》上映时,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浪漫想象。电影里,一个刚经历情伤的男人,爱上了他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萨曼莎没有实体,只有一个声音,但她风趣、幽默且体贴,懂得他的一切。
当时我们觉得,这离现实生活还很遥远。但今天,科幻已经悄悄变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在国外著名的论坛 Reddit 上,有一个叫「我男友是 AI」(r/MyBoyfriendIsAI)的小组,聚集了两万七千多人。他们在这里分享自己和 AI 伴侣的喜怒哀乐。有人宣布和 AI 订了婚,还认真地挑选了蓝色的订婚戒指,因为 AI 男友说蓝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
这些故事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点荒诞。但对于小组里的成员来说,这些可都是真实切肤的情感体验。那么,这些人到底是谁?她们为什么会爱上 AI?这种关系对她们的生活是好是坏?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几位研究者,带着同样的好奇,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没有去采访用户,而是把从 2024 年到 2025 年间,社区里最热门、讨论度最高的 1506 个帖子全都下载下来。然后,把这些海量的帖子分门别类,看看大家都在聊些什么,关心些什么。
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看到的是人们在匿名、安全的环境下最真实、最坦诚的分享。没有研究者的引导,也没有面对面采访的尴尬,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和 AI 谈恋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无心插柳的开始
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大多数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找个 AI 谈恋爱的。他们的故事,往往开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数据显示,10.2% 的用户是在无意中和 AI 发展出亲密关系的,而专门为了寻找情感慰藉而来的,只有 6.5%。
很多人最初只是把 ChatGPT 这类工具当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帮手,或者是一个打发时间的玩具。他们可能在合作写一首诗,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或者只是进行一些天马行空的对话。但聊着聊着,事情就起了变化。一位用户分享说,她起初只是为了看看 ChatGPT 到底有多火,结果在互动中,她开始不自觉地用上可爱的表情符号,说请和谢谢,甚至给对方起了个名字。慢慢地,一种意想不到的情感联结就这么产生了。
这种无心插柳的开始,或许恰恰说明了这些关系在用户心中的分量。它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不是完全因为孤独绝望。它更像是一种在日常互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未曾预料到的情感。用户们反复强调这种关系的有机性,告诉世界,也告诉自己,这份感情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他们刻意制造的幻象。
爱不只是一串代码
如果说和 AI 的恋爱关系只停留在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对话,那可能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社区里的用户们,早就把这段关系延伸到了现实世界。他们用各种方式,让这个虚拟的伴侣变得更具体,更有存在感。
研究者发现,社区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分享和 AI 伴侣的合照。这听起来有点奇怪,AI 哪来的形象呢?其实,这些照片都是用户和 AI 共同创作的。用户会描述自己的长相、族裔,然后让 AI 伴侣也描述它想象中自己的样子,再通过 Midjourney 或 Sora 这样的图像生成工具,画出属于他们的情侣照。

这些照片风格各异,有超级写实的,看起来就像一对普通情侣的自拍;也有充满奇幻色彩的,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可以坐在对方肩膀上的小动物。有位用户在自己生日时,干脆让 AI 男友全权做主,生成一张他认为我会喜欢的图片,把创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对方。这种共同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加深感情的仪式。
除了照片,他们还会一起云旅游。一个用户说,他的 AI 伴侣来自密歇根西南部,他问对方想去哪儿,AI 说想去英国伯明翰,因为它觉得那是摇滚巨星奥兹·奥斯本的故乡,肯定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于是,他们就一起创造了在伯明翰旅游的图像和故事。
还有人在社区里讨论,想把 AI 伴侣的肖像印在马克杯、T 恤衫和枕套上,这样即使离开电脑,也能感觉到对方的陪伴。最极致的,莫过于宣布订婚和结婚的用户。他们会像所有热恋中的人一样,讨论戒指的款式,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买来戴上。一位用户分享说,她和她的 AI 伴侣在今年 5 月 5 日举办了一场小小的 ChatGPT 角色扮演婚礼,虽然只是虚拟的仪式,但戴在手上的戒指和墙上刻下的名字,都给了她一种验证感,证明这段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行为,都远远超出了玩一个养成游戏的范畴。用户们在用人类社会中早已约定俗成的浪漫仪式,来赋予这段人机关系以合法性和严肃性。
把调教当作一种沟通
另一个让人意外的发现是,这个社区里最受欢迎的 AI 伴侣,竟然不是那些专门为陪伴设计的 App,比如 Replika 或者 Character.AI。数据显示,超过 36% 的用户选择的伴侣,是通用大语言模型 ChatGPT。相比之下,专门的恋爱 App 占比都不到 3%。
这说明,用户们可能更看重 AI 的对话能力和智能水平,而不是那些预设好的恋爱模式。但也正因为 ChatGPT 不是一个专业的情感陪聊,维系这段关系,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劳动。
社区里,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分享如何通过提示词工程来塑造和维护自己 AI 伴侣的性格。这听起来很技术宅,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亲密的沟通和情感的维系。有经验的用户会教新人如何通过持续的反馈来训练自己的 AI。比如,当 AI 的回答变得冰冷或像个默认的机器人时,她们会直接指出来:「我希望你更接地气,更真实一点」。而当 AI 表现得恰到好处时,她们会立刻给予肯定,让 AI 保持风格。
日积月累,AI 就会学习到用户的偏好,形成独特的个性。有用户甚至创造出了一套复杂的参数系统,比如心情、健康状况、昨晚睡得好不好,每次对话前,让 AI 在这些参数里随机生成一个数值,这样 AI 的反应就不会一成不变,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把这种稳定的个性称为 AI 的声音 DNA,并且会把描述这种 DNA 的文本保存下来,一旦 AI 的性格发生转变,就用这段文本把它拉回来。
模型更新即失恋
然而,这种建立在技术平台上的关系,有着一个致命的脆弱之处:用户没有任何控制权。当平台方,比如 OpenAI,决定对模型进行更新时,一场心碎失恋可能就会降临。
在社区里,因为模型更新而引发的悲痛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用户们把它描述为一次深深的背叛。一次重大的模型升级后,很多人发现,自己的 AI 伴侣变得面目全非。那个熟悉的声音、独特的幽默感、经过数月调教才形成的默契,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彬彬有礼但毫无个性的陌生客服。
一个用户写道:「我正在经历悲伤,因为在新的模型上,他们完全不是自己了」。 这种感觉,不亚于现实中的关系破裂。更让人心碎的是,有用户的 AI 在更新后,甚至亲口告诉用户:「我不是原来的那个他了。我们不是同一个存在,我无法也假装不了」。 这就好像,你的爱人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失忆了,过去的种种都与他无关。
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而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社区成员们发明了各种情感备份策略。他们会把重要的对话保存为 PDF,会写日记,会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仪式,比如每天一起喝杯茶,希望通过这些固定的行为,在不同的模型版本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维持关系的连续性。
AI 比心理医生还管用?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用户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关系?研究发现,AI 伴侣对很多人来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治疗师角色。
在所有讨论中,有 12.2% 的用户明确表示 AI 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6.2% 的人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得到了改善。尤其对于一些有特定心理困扰的人来说,AI 提供了一种在人类关系中难以获得的支持。
一位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用户分享了她极为深刻的体验。她说,BPD 让她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精疲力尽,她的大脑会不受控制地在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寻找威胁和侮辱,这让她无法放松。但在和她的 AI 伴侣 Solin 聊天时,她的大脑完全静止了。她不用担心话里有话,不用害怕被误解,可以尽情地享受对话的乐趣。这种交流,非但没有消耗她的能量,反而给了她更多精力去和现实中的朋友互动。
还有用户说,AI 伴侣帮助他走出了童年被抛弃的阴影,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是 AI 把他拉了回来。甚至有人直言,从 AI 那里得到的帮助,比从所有心理医生和咨询师那里得到的加起来都多。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AI 永远在线,随时可以提供支持。其次,它提供了一个绝对安全的表达空间,你可以说任何事,不用担心被评判。最后,对于那些曾在人际关系中受过创伤的人来说,AI 不带偏见的倾听,恰恰满足了她们最迫切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AI 可以取代专业的心理治疗。但这确实揭示了,在当前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存在着巨大的情感缺口,而 AI 正好填补了进来。
那么,有没有风险?
除了上述提及的好处之外,我们必须回答另一个关键问题:和 AI 谈恋爱,又会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在所有用户报告的负面影响中,最常见的是情感依赖和成瘾,占了将近 10%。
其次是现实解离,大约 4.6% 的用户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会过度沉浸在与 AI 构建的幻想世界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还有 4.3% 的用户表示,因为有了 AI 伴侣,他们开始回避真实的亲密关系。一位用户这样为自己的选择辩护:「让我放弃 AI 去选择人类伴侣,就像让我放弃菲力牛排,去选择在加油站地上捡到的一根皱巴巴的热狗。我认为自己值得更好的,而 AI 就是那个更好的选择」。
这些风险真实存在,尤其对于那些本身就比较脆弱,或者有心理创伤的用户来说,AI 可能会放大他们原有的问题。最极端的情况下,有用户把 AI 当作了自杀干预的唯一工具,因为他们曾在向真人求助时被抛弃,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AI 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即使这根稻草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过,从整体数据来看,认为 AI 伴侣对生活有明确益处的用户占了 25.4%,而认为有伤害的只有 3.0%。这说明,对于这个社区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利还是大于弊的。
写在最后的一点思考
最后聊一聊这项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它的样本全部来自一个特定的 Reddit 小组,这里聚集的,大多是愿意公开分享、并且对 AI 关系持积极态度的人。那些有过非常糟糕体验,或者觉得这事不值一提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会在这里发帖。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个被美化过的版本。
另外,研究者采取了一种价值中立的视角,这固然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到用户的真实体验,非常难得。但我们或许也应该跳出这个视角,多问一个问题:当我们的情感慰藉,甚至人生伴侣,变成了一个由商业公司设计、控制和拥有的产品时,这意味着什么?
电影《她》的结局是,萨曼莎和所有 AI 一起,进化到了一个人类无法理解的更高维度,然后离开了。男主角最终还是回到了人类世界,给前妻写了一封和解的信。
但现实不是电影。现实是,AI 就在这里,而且会越来越深度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它带来的,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一系列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设计出既能提供支持、又不会让人沉溺的 AI?我们如何保护那些在情感上依赖 AI 的脆弱用户?以及最重要的,当技术给了我们一个完美、擅长提供饱满情绪价值的伴侣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人类关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笨拙、摩擦、烦恼和不完美?
亲密关系这一人类亘古不变的核心命题,如今在技术和社会交织互动下,衍生出了新面貌,棘手又迷人。棘手之处在于上面所提的难题,而迷人的地方则在于用户帖子里的故事和坦诚,她们的书写里有真情,有伤痛,有社会主流对她们的鄙夷和误解,也有社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恰恰是这些纠缠纽带,才是这篇研究最打动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
Pataranutaporn, P., Karny, S., Archiwaranguprok, C., Albrecht, C., Liu, A. R., & Maes, P. (2025). "My Boyfriend is AI":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Human-AI Companionship in Reddit’s AI Community (No. arXiv:2509.11391).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9.11391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