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的免费 AI 课,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知识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我们从哪里学习知识,由谁来教我们知识,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这些都至关重要。

科技巨头的免费 AI 课,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Photo by Kaleidico / Unsplash

今天如果你想学点新东西,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上网找个公开课。从画画、弹吉他到学一门外语,在线课程应有尽有。AI 火了之后,学习的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很多人都想入门,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候,如果你在网上一搜,大概率会看到谷歌、IBM 这些科技巨头推出的免费 AI 入门课程。

这些课程看起来非常吸引人。它们由行业顶尖的公司制作,内容专业,而且通常是免费的。比如谷歌的机器学习速成课,界面友好,讲解清晰,还带有一些好玩的互动练习,可谓是非常贴心。IBM 在 Coursera 平台上开的 Python 机器学习课,也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受欢迎的系列课程。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这些科技巨头真是有担当,主动把前沿知识分享出来,帮助大家进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发展。

免费午餐背后的疑问

这似乎是一件纯粹的好事。但来自荷兰的三位媒介研究者却对此产生了一点怀疑。他们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这些科技巨头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并免费推广这些课程,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做公益吗?或者说,在这份免费的午餐背后,有没有一些我们没看到的,更深层的商业逻辑和权力运作?

带着这个疑问,他们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没有去采访公司高管,也没有去分析财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一名普通学生,完整地体验了谷歌和 IBM 的这两门入门 AI 课程。他们像所有学习者一样,看视频,读材料,做编程练习,把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走了一遍。这个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被称为走查法(walkthrough method),就像是亲自走一遍迷宫,从而摸清它的所有路径和设计意图。

在体验完整个课程后,他们把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包括课程视频里的话术、课本里的概念、编程练习里的例子,全都摊开来,进行了一场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说白了,就是去分析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和隐藏的权力关系,以此來弄明白,这些课程到底在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讲述 AI 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又会如何巧妙地影响学习者的思想,并最终服务于这些公司的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