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下的批判性思考危机
用 AI 越多,批判性思考能力越弱。

想象一下,你需要理解一个陌生概念。过去,你可能会翻开教科书,或者是各类文献,检索、对比、分析、思考甚至是涂鸦,偶尔抓狂。如今,只需轻点屏幕,AI 工具就能瞬间奉上答案。这种转变无疑令人惊叹,但它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担忧:当我们习惯了这种“伸手即得”的便利,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考的主动权?是否正在以牺牲独立思考能力为代价,以换取这份短暂的效率快感?
AI 工具在为我们减轻负担的同时,会不会也在无声地侵蚀我们的批判性思维——那种让我们分析、质疑和创造的能力?针对这一隐忧,今天为大家导读的这篇论文提供了答案。这篇论文不仅探讨了 AI 工具使用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深入剖析了“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论文作者 Michael Gerlich 提出了两个清晰的研究问题:(1)AI 工具的使用如何影响批判性思维技能?(2)认知卸载在 AI 工具使用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本研究基于 666 名英国参与者的数据,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访谈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用 AI 越多,思考能力越弱
研究的第一个发现让人有点“不那么”意外:越是频繁使用 AI 工具的人,批判性思维能力越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多层面的认知过程,包括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理解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评估论据以及识别推理中的不一致之处。这一过程对于有效解决问题、明智决策和获取知识至关重要。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动脑分析问题、判断信息真假、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批判性思维评估测试,比如“你多久会怀疑信息的来源?”“你多久自己推导答案而不是直接接受?”结果显示 AI 工具使用频率与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估信息来源、分析问题和独立推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 = -0.494, p < 0.001)。这一发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即使在控制年龄和教育水平等变量后,AI 使用仍显著预测批判性思维得分的下降(β = -1.76, p < 0.001)。
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当实打实的数据实证了以下这一结论的时候,或许我们才会真的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吧。当我们习惯了让 AI“喂”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挖、去想、去分析,脑子里的“思考肌肉”就会慢慢变弱和萎缩。就像老用计算器的人,可能连简单加减法都懒得算了。
偷懒是关键——“认知卸载”在作怪
那么,AI 到底是怎么让我们变“笨”的呢?研究找到了一个关键的中介线索:认知卸载。认知卸载指的是人类将认知任务(如记忆、计算或推理)转移到外部工具的过程,以减轻内在认知负荷。这种行为在人类历史中由来已久,例如使用纸笔记录信息以替代记忆,借助计算器完成数学运算,或用 Google 搜索代替记忆。然而,现代技术尤其是 AI 的快速发展,使认知卸载的规模和复杂性显著提升。
研究发现,用 AI 多的人特别爱这样“偷懒”(相关性高达 0.72,p<0.001),而越是偷懒的人,批判性思维得分越低(相关性 -0.75,p<0.001)。研究用统计方法拆开了这个过程:AI 对批判性思维的总影响是 -0.42,其中通过“偷懒”间接影响的部分占了 -0.25(p<0.001),剩下的直接影响是 -0.17(p<0.01)。换句话说,AI 一半以上的“坏影响”是因为我们太依赖它,把认知能力“外包”了。
定性访谈中,参与者的反馈为这一机制提供了补充证据,例如年轻参与者常表示“几乎所有事都靠 AI,它成了我思考的一部分”,另一位学生坦白:“考试前我懒得背,直接问 AI,结果考试一塌糊涂。”这些回答也反映了认知卸载的普遍性及其对独立思考的侵蚀。
这些声音告诉我们,当 AI 成了我们的“思维拐杖”,我们自己走路的能力就退步了。就像如果我们每次出行的时候都靠导航,那么我们认路的能力也会渐渐随之减弱。这项发现跟以前的“谷歌效应”(用搜索引擎就不记东西)一脉相承,但 AI 更强大,影响也更深。
年龄和教育或许能救场
但别急,事情还没到无药可救的地步!研究还发现,AI 的影响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年龄和教育起到了关键影响。具体怎么回事?研究把 666 人按年龄分成几组,发现 17-25 岁的年轻人用 AI 最多,也最爱偷懒,结果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最低。相比之下,46 岁以上的人用 AI 少得多,他们更习惯自己解决问题,得分反而高出一大截。
另外,教育也是一道“防火墙”。研究发现,学历越高的人,越喜欢自己动脑做些“费脑子”的事,比如读书、研究、辩论,他们的思维得分也更高。数据还显示,教育能“缓冲”AI 的坏影响:高学历者在用 AI 时,思维能力下降没那么明显。访谈里,一位博士说:“我用 AI 查东西,但每次都会想想它的答案对不对,靠不靠谱。”另一位硕士也提到:“学校教我们质疑一切,所以我不会啥都信 AI。”
AI 巧思真的胜过我的苦干吗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的核心发现包括:(1)AI 工具使用频率的增加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下降显著相关;(2)认知卸载在这一关系中起到关键中介作用;(3)年龄和教育水平作为调节变量,能够显著影响 AI 使用的认知后果。
如今许多人对 AI 工具所带来的高效饥不择食,但正如汉堡虽美味,但吃多了也不美妙。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残忍的抉择:是让 AI 成为思维的助手,还是让它取而代之?今天分享的这份研究,至少可以让我们暂停盲目地拥抱一切 AI 工具。
总之,低效一点,慢一点,选择困难的方法,说不定是一件好事情,特别是在学习新东西和深度思考的时候。那么,当下次科技公司宣称让 AI 来帮助你学习的时候,请勇敢反问:AI 巧思真的胜过我的苦干吗?
参考文献
Gerlich, M. (2025). AI Tools in Society: Impacts on Cognitive Offloading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Societies, 15(1), 6. https://doi.org/10.3390/soc150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