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AI 生成图像到底是不是艺术?或许没那么重要
当下我们需要超越“去合法化”的批判思路,直面 AI 对于政治经济结构的挑战。

近段时间,无数用户借助 OpenAI 的 GPT-4o 新版,只需寥寥数语,就可以生成一幅幅带有浓郁“吉卜力风格”的图像。人们把各种各样,无论公共或是私人的图片,都上传到 GPT-4o 中生成一番,各个社交媒体仿佛都罩上了吉卜力风格的滤镜,就连 OpenAI 的创始人兼 CEO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本人的头像,也换上了他吉卜力风的个人自拍。然而这场风潮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有一种声音很耳熟,让我想起了第一次 AI 艺术风靡网络的时候。让我们先回到这段不久前的历史看看吧。

2022 年 8 月,那时候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比赛上,一幅名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数字图像摘得桂冠。这幅画描绘了三个类人身影站在昏暗的大厅中,透过宽大的圆形窗户凝视外面明亮的风景,画面既诡异又引人入胜。然而,当得知提交这幅作品的杰森·艾伦(Jason Allen)并非完全亲手绘制,而是借助 AI 工具 Midjourney 生成时,艺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场胜利迅速引发激烈争论:AI 生成的图像算不算艺术?使用 AI 参赛是不是作弊?更深层次的问题接踵而至——AI 是否正在威胁人类艺术的根基?许多人试图通过“去合法化论证”来否定 AI 艺术的价值,但这些争辩真的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吗?接下来我将剖析去合法化论证的是什么及其缺陷,并揭示它们为何无法真正解决 AI 艺术带来的伦理困境。

什么是去合法化论证?
所谓“去合法化论证”,指的是那些试图证明 AI 生成的图像不配被称为“艺术”的观点。这些论证的核心在于质疑 AI 艺术的合法性,认为它要么违反了艺术创作的公平性,要么缺乏艺术应有的本质属性。这种思路在杰森·艾伦获奖后迅速浮出水面,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新闻评论中,人们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用 AI 参赛算不算作弊?AI 生成的图像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艺术?这些质疑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新技术冲击传统艺术的天然不安。然而,去合法化论证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呢?
所谓“去合法化论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分别从过程和本质两个角度,质疑 AI 生成艺术的合法性。首先是针对过程的“作弊论”。这种观点将 AI 艺术的创作过程类比为体育竞技中的不公平行为。比如,有人会说,使用 AI 工具就像运动员穿上减少阻力的泳衣,甚至更极端一些,像在马拉松比赛中偷偷搭公交车直达终点。这种类比的逻辑很简单:艺术创作应该是一个全凭个人努力和技巧的过程,而 AI 的高效性和自动化特性削弱了这种努力的价值。就像体育比赛中,规则要求选手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比赛,任何外部助力都被视为不公平,AI 的介入似乎也让艺术家在比赛中获得了“不当优势”。在杰森·艾伦的案例中,反对者认为他在创作中依赖 Midjourney,等于绕过了传统艺术家耗费多年磨练的技巧,因此他的胜利不具备正当性。
其次是针对本质的“非艺术论”。这种论证聚焦于艺术的本质,认为 AI 生成的作品缺乏人类创作的核心要素——创意和情感。支持者会指出,AI 艺术的生成过程不过是用户输入几个关键词,按按回车,模型便机械地输出图像,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人类的深度参与。他们可能会问:如果艺术是人类灵感与心血的结晶,那么一个只需敲几下键盘就能完成的作品,凭什么被称为艺术?在这种视角下,AI 更像是一个高级的“复制机器”,而不是真正的创作者。一些在线艺术社区甚至以此为由,禁止 AI 生成内容进入平台,认为这些作品不过是技术的产物,谈不上任何艺术价值。
这两种论证在现实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通过贬低 AI 艺术的创作过程,来否认其作为艺术的资格。但这些论证真的站得住脚吗?或者说今天还有必要讨论艺术的本质吗?